日系、美系、德系发动机过去是各有各自的特色,但最近这些年来则是在不断的往一条路上走,而这条路就是米勒循环涡轮增压、或阿特金森混动,这其实就是殊途同归的意思;现如今的美系发动机也已经不是过去大排量自吸的玩法了,随着各种油耗、排放规则的出台,限制最多的就是大排量自吸,所以大排量自吸必然会彻底的凋零;而如今的发动机严谨点说只能分为以德国为首的欧美系、以及日系发动机,但随着发展,德、日系发动机也终究会出现交集!
十几年前各个车系发动机的差异
现在不好说哪个车系的发动机更好,而如果在十几年前则更容易通过特性去区分;早在十几年前,德系开始玩涡轮增压、日系则要针对内燃机的本质燃烧效率作为突破点、美系还在鼓捣他的V8;在自然吸气时代,提高燃烧效率是每家主机厂都必须面对的过程,提高热效率对于提升动力、节油都有好处,但大家也都知道想提升有多难,所以这个时候德、日两系采取了不同的进化方式(而美系还在鼓捣他的V8发动机)。。。
德系车直接绕开内燃机的燃效问题,转而率先投放了涡轮增压技术,从而提前一步实现了内燃机的小型化、低排量化、低转速化,这三点是当今全世界内燃机的主攻方向,间接的获得了更充足的低扭(对比排量稍大的自然吸气发动机),虽然热效率一直上不去,但小型化发动机降低了载荷、低排量化减少了不必要的燃油损失、低转速化减少了发动机运转时的摩擦功损耗,所以德系涡轮增压发动机也算是做到了动力、油耗两不误
(关于涡轮增压发动机的油耗别去比较同排量的自然吸气发动机,比如常见的2.0T发动机的研发就是为了取代3.0L以上的发动机,所以比较对象应该是那些功率和它一致的自然吸气发动机;比如某2.0T发动机与某3.5L自然吸气发动机功率一致,那么两款机器同时释放最大功率时,涡轮增压发动机的油耗更低)。。。
日系主机厂更加传统,在他们的认知中觉得涡轮增压只应该存在于性能车上、而不应该投放于民用车,所以在民用车领域日系车企一直再做的就是提高热效率,并在提高热效率的基础上引入混动、双循环,但高热效率换来的并不一定是省油,但对内燃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(想省油就尽量把转速保持在2500-3000转之间,因为对于内燃机而言热效并不是恒定不变的,而2500-3000转恰恰是自然吸气发动机热效最高转速区间);为了提高热效率而不断提高的压缩比终究会受到燃料的限制(压的太狠容易爆震),而在这时引入了米勒/阿特金森循环,也就是膨胀行程大于压缩行程,至此解决了爆震的问题,依靠的就是几何压缩比(膨胀比)大于有效压缩比的方式,也就是说在传统的奥托循环中引入米勒/阿特金森循环,可以让几何压缩比不在受爆震的限制,所以可以在不出现爆震的情况下获得更好的节油性,但动力不好。。。
因为需要燃油释放足够的动力就必须加浓喷射,因为这个时候火焰传播速度最快,过量空气系数为0.8左右,换算成空燃比也就是12:1的时候动力最猛,但采用这低温循环,过量空气系数几乎时刻为1,所以燃油不加浓,动力响应就跟不上!但优点就是可以获得更好的燃油经济性;内燃机的动力取向、节能取向全看这个过量空气系数,低到0.8则属于加浓喷射动力好,而大于1则逐渐向稀薄燃烧去发展,更省油。。。
现如今德、日系发动机再往一个方向走
德系发动机很早就实现了内燃机的小型化、低排量化、低转速化,但被排放法规逼的步履蹒跚,因为德系发动机运行温度偏高,排放物中的一氧化氮占比较大,所以为了应付排放,欧洲那几大内燃机企业也开始引入米勒循环,利用它来降低排放温度,从而终止氧原子与氮气的反应,避免氮原子与一氧化氮的产生,这对于后面两个反应有着很大的作用!
日系发动机很早就实现了更高的热效,但如今的小型化、低排量化、低转速化的主流发展方向它并没有做到,所以这几年日系的发动机也纷纷走向了涡轮增压的发展路线;但两田一产的思路各不相同。。。
丰田:没有忘记初心,使用把热效、混动当成根本,而1.2T、2.0T只不过是应付产物,丰田的心思并不在涡轮增压上。。。
本田:依然在刀走偏锋,过去能造强悍无比的自然吸气发动机,如今的民用涡轮增压发动机在升功率上表现同样强大,只不过本田是真把涡轮增压当回事。。。
日产:在借完M274之后,终于拿出了二十年磨一剑的可变压缩比VC-T,算是真心实意的踏上涡轮增压之路。。。
马自达:创驰蓝天已经很完美了,但马自达同样不会放弃涡轮增压,只不过老马钱紧,如果有钱马自达早就拿出涡轮增压发动机了,要知道当年RX-7上的转子发动机就是双涡轮增压技术!
如果说是在以前,那么各家主机厂的产品特性鲜明,谁好、谁更合适更容易区分,而如今的发展趋势就是米勒涡轮、阿特金森混动技术,所以谁好、谁坏不好分;市场上不是涡轮增压就是混动,现在甚至连配自然吸气发动机的车都不好买,所以很难说谁更好;大家都一个路子,怎么分好坏?还不如去比较下各家的变速箱有意义。。。